溯千年栈道遗风,探古智慧启新程
——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留坝栈道调研之旅
为深入挖掘秦岭古栈道的文化价值,为现代公路交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创新灵感。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于近日赴汉中市留坝县,前往古栈道遗址进行调研,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古栈道文化探索之旅。

此次行程由公路交通博物馆两位老师以及博物馆五名学生志愿者一同前往。在对栈道文化研究造诣深厚的杨虎祺老师带领下,团队走进留坝的群山峻岭,对包括褒斜栈道、连云栈道、武关驿、阎王碥万年桥、民国宝汉公路遗址以及草方滩栈道遗址等在内的多处重要古栈道遗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同时,团队还参观了国内首家栈道主题博物馆——留坝栈道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古栈道调研实践活动。
博物馆将对此次调研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通过展览、科普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古栈道文化,让千年栈道智慧继续启迪当代交通科技发展,在新征程中续写 “山河动脉”的时代新篇。
一、踏访“栈道之乡” 触摸历史脉搏
留坝县素有“秦汉咽喉”“栈道之乡”的美誉,境内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等众多古栈道遗迹星罗棋布。它们不仅是古代连接关中与巴蜀的交通枢纽,更是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团队首先探访了阎王塬万年桥段古栈道以及栈孔遗址,团队驻足凝视崖壁上密布的栈孔,石碑刻痕中依稀可见千年交通史的回响。在民国宝汉公路路基及栈孔遗迹处,杨老师介绍,这条公路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西北联大南迁和故宫文物南迁的关键通道。同时,其选线很大程度上重合于古褒斜栈道,1970年代因修建水库,该公路被废弃,其路基与栈道遗迹共存于河岸,成为古今交通选线原则延续与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直观诠释了栈道作为“山河动脉”在历史长河中的持久生命力。
随后,队员们沿崎岖山路考察发现,古栈道采用平梁立柱式、斜柱式等多样结构,选址兼顾地形、水源与军事防御,队员们惊叹于古人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遗址现状也揭示了地理变迁,这些沉默的孔洞恰是地理变迁与交通演进的活化石。
二、解码栈道博物馆 古今工程对话
调研第二天,团队成员走进连云栈道遗址,团队实地验证了因地制宜的方孔、圆孔的力学设计,用于安装栏杆的立孔尽显古人安全考量。

此外,在留坝栈道博物馆,团队系统学习了栈道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及文化影响。博物馆丰富的展陈,加深了团队成员的理解。另外还重点了解栈道开凿技术,这些精湛技艺,是古代工匠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在工程技术领域卓越成就的体现。
“一条千年古道,半部中国历史”,秦岭古栈道不仅是交通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进程的物质载体,其蕴含的因地制宜、坚韧探索的精神,至今仍在公路建设中焕发新生。”
结语——从千年栈道智慧到现代交通文明的基因传承
千百年来,栈道蜿蜒穿梭于秦岭巴山之间,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尽管栈道业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栈道所蕴含的精神仍然回荡在山谷之中,不仅实现了道路形制的转变与进步,更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拓展空间,继续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当秦岭崖壁上的栈孔与现代高速公路的桥桩在同一片山河中相望,古栈道所蕴含的工程哲思早已超越时空。褒斜栈道的选线,以“顺河而建、依险而筑”的原则穿越秦岭褶皱带,恰与现代公路选线中的 “地形适配理论”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呼应。古栈道的形制密码更在现代桥梁技术中焕发新生。斜柱式栈道通过斜撑构件平衡山体侧压力的构造逻辑,在现代边坡支挡工程中演化为预应力锚索技术;甚至崖壁上用于安装栏杆的立孔设计,与现代桥梁防撞护栏的设置理念一脉相承。

秦岭古栈道以“顺河依险”的选线智慧、平梁立柱的力学巧思,在崖壁间铸就连通南北的文明纽带,其蕴含的“因地制宜”建造精神,不仅化作民国宝汉公路沿栈道遗址布线的实践延续,更在当代桥梁建设中创新应用。
从栈道栈孔到现代桥桩,变的是材料工具,不变的是中华民族“逢山开路”的工程基因——这种从历史深处生长的智慧,既赋能川藏公路、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跨越天堑,更在智能交通时代续写着中华文明“以道通衢、以技载道”的进取篇章。